灭火宝贝(高压监狱),24小时日本在线电影,在线观看无码AV网站永久免费 ,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

吳又芝:我國精密儀器的“大師傅”

作者: 2015年09月18日 來源:互聯網 瀏覽量:
字號:T | T
吳又芝,一個生于亂世,長于戰火的一輩子精密儀器學者,本著學業有專攻的精神,專注于儀器儀表的研究。最后以一顆愛國的心,贏得儀器儀表的一片發展。心憂家國事讀書治學人 ——記我國著名的儀器儀表專家吳又芝先生

    吳又芝,一個生于亂世,長于戰火的一輩子精密儀器學者,本著學業有專攻的精神,專注于儀器儀表的研究。最后以一顆愛國的心,贏得儀器儀表的一片發展。
  心憂家國事讀書治學人
  ——記我國著名的儀器儀表專家吳又芝先生
  他出生在傳統家庭,自幼便熟讀四書五經,有著一份心憂家國的君子情懷;
  他求學至西南聯大,戰火中依然刻苦讀書,希望用知識點亮人生的光明;
  他工作于工廠高校,業務上理論聯系實際,博得工友師生們的一致好評;
  他就是天津大學精密儀器工程系的早期創建者之一,我國著名的精密儀器專家吳又芝。
  兩耳不聞窗外事,一心只讀救國書
  1919年6月16日,吳又芝出生在一個北方傳統的舊式大家庭里。這是一個滿族家庭,在他的記憶里,最初是和父母、三個哥哥及兩個姐姐住在一起,后來又有其他親戚相繼搬來。因此,屋里最多時能有二十多人。全家住在北京宣武門外兵馬司中街十一號。
  對于孩提時代的吳又芝而言,生活并不很幸福完滿:母親在他五歲的時候就去世了,父親曾任北洋政府的公職人員,但由于時局風云變幻,母親病故不久之后父親就失業了。迫于生計,大哥遠赴關外謀生,到當時的東北交通中學當教員。后來,父親也因肺病而撒手人寰。
  吳又芝沒有上過小學,深受傳統教育浸染的父親認為:只有讀四書五經才算讀書。小的時候,父親常常在家督導他讀些古書,如四書五經、顏氏家訓、二十四孝圖等等,吳又芝都能爛熟于心。大家庭壓抑的氛圍,缺乏母愛關懷的失落,傳統教育嚴苛的熏陶……在這樣一種環境中,吳又芝養成了沉默寡言、隨遇而安的性格。同時,江河日下的社會時局,傳統教育中兼濟天下的君子情懷,病中的父親心憂家國的聲聲嘆息……這些所見所聞也都沖擊著他默然但并不冰冷的胸膛。父親過世后,早熟早立的吳又芝給自己立下了“兩耳不聞窗外事,一心只讀救國書”的誓言。為了能夠進一步學習深造,他開始補習算術、歷史、地理、自然等科目。
  1931年,吳又芝考入北京師范大學附中。在學期間,他與“中國交響樂之父”、著名指揮家李德倫,我國計算機基礎教育開拓者、天津大學教授許鎮宇以及后來走上革命道路的袁汝庸、吳植楷等人成為同窗好友,經常一起讀書交流,以及打網球、下棋等娛樂活動。在當時,北師大附中的讀書風氣比較濃厚,像數學、英語(精品課)等科目的筆記分量很重,因此,雖然沒有讀過小學,但是吳又芝在中學打下的基礎十分牢固。彼時學生運動已經非常活躍,但與很多高調的熱血青年不同,吳又芝主張“讀書第一”、“唯讀書方能救國”。當時,袁汝庸因為參加革命活動而被校方開除,吳植楷因同情袁汝庸而主動退學,在當時的吳又芝看來,是很為其惋惜的。在他的心里,一直的愿望是學習一門專業技能,腳踏實地的改造中國。“實事求是,讀書報國”,是吳又芝在同學們的回憶中所打下的深深烙印,而這樣的風骨與見識從此亦與他伴隨一生。

  堅決不做亡國奴,北平退學投西南
  1937年7月7日,華北日軍借口士兵失蹤在宛平城生事,悍然挑起盧溝橋事變,發動全面侵華戰爭。北平、天津相繼淪陷。當時,正值吳又芝中學畢業,本來投考的清華大學因戰火已遷至湖南長沙,所以他只能失學在家。雖然遭逢戰亂,但吳又芝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,而是專心在家復習功課。1938年暑假,吳又芝投考了偽北平大學工學院機械系。此間,目睹日本侵略者倒行逆施,華北大地慘象環生,吳又芝的內心異常憤懣憂慮。強烈的家國情懷、對侵略者的切齒仇恨,讓他無法再“兩耳不聞窗外事”。“上漢奸學校沒有出路!當亡國奴沒有出路!”吳又芝的內心在吶喊。在這樣的信念下,在北平大學工學院入學不足三個月,他便毅然退學,和當時很多有志青年一樣,踏上了奔赴西南聯合大學求學的旅途。
  1939年,吳又芝輾轉跋涉數千里來到昆明,考入西南聯大數學系。后來,他考慮當時掌握一門實用技能對于報效祖國可能更為快捷,因此在1940年轉入機械系。課余時間,吳又芝不問政治,不搞業余愛好,卻堅持在昆明的天南、天祥等中學兼課,甚至于每周日坐火車到城外的塞珠營及桃源村去兼課。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后方的經濟形勢吃緊,兼課教書能緩解一時的生活拮據;另一方面,吳又芝從來沒有忘記自己“讀書救國”的信念,希望能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給大后方的孩子們帶去文化知識,為這黑暗的時代點亮一片精神的光明。這種上課與“教課”同時進行的模式,吳又芝一直堅持到了大學畢業。
  在西南聯大,從不問政治的吳又芝卻參加過一次游行示威,這是怎么回事呢?原來,1941年12月7日,太平洋戰爭爆發后,香港形勢危急。為避免寄居在香港的軍政要員和文化名流成為日軍俘虜,國民政府加派了航班將這些要人搶救回內地。不料在最后一個搶救的航班上,沒有看到被困的人員,反倒是看到了孔祥熙家二小姐的幾只洋狗和大批箱籠。身為國民黨要員的孔祥熙,不顧軍政要員和文化名流安危,反倒用飛機搶救洋狗和財產,引起輿論的一片喧嘩,也讓西南聯大學生猶感憤恨。他們展開了“倒孔行動”,走上街頭對其進行抗議。在吳又芝看來,這些貪污分子不除,報國無望,于是毅然參加了這次游行。
  “大師傅”能文能武,教書治學見真章
  大學畢業后,懷著報國的信念,吳又芝在桂林中央無線電廠找到了一份工務員的工作,主要是試制750瓦的小型汽油發電機。工作一年后,正值桂林撤退前夕,形勢十分緊張,他便轉至成都航空委員會無線電廠任機械員,主要是負責維修內燃機。抗戰勝利后,他又來到漢口,在國民政府空軍第八地勤中隊擔任少尉機務員,負責修理小型汽油發電機。通過在這些工廠的工作,吳又芝積累了大量的一線工作經驗。遇到問題不空談,而是親自動手解決,體現了他能“武”的一面。
  1947年,在時任北洋大學水利系主任常錫厚的推薦下,吳又芝被聘為北洋大學教師。最初,他因工作經驗豐富,被學校安排負責實習工廠的工作。1955年暑假后,經過他的努力,進入了精密儀器教研室授課教書,并負責教研室電學組的教學管理工作。關于大學期間該如何學習的問題上,他常常對身邊的學生說:“在大學里做學問就是四個字:問人,查書!”短短四個字,言簡意賅,卻飽含深意。
  初見吳先生上臺講課,大家都笑談“來了一位大師傅”。大概是因為吳又芝身高體胖,為人謙和,所以就有了這個不失詼諧的“大師傅”的稱謂吧。“大師傅”講起課來可不含糊。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吳又芝一站上三尺講臺就仿佛變了一個人,據當時的學生回憶說,精密儀器系的老師大多善于講課,而吳又芝先生講課更是尤為精彩。由于長期在工廠工作,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較強,因而授課時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。在課堂上,吳先生善于打比方、舉例子、講笑話,深入淺出地講解機械原理,讓學生們受益匪淺,而他的《機械原理》則成為了當時精密儀器系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。而這門課程所采用的教材,便是由南京工學院黃錫愷教授編寫、吳又芝教授審閱的。
  除了做好機械原理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外,他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進行科研工作。他通曉英文、俄文,能夠熟練的閱讀外文文獻,便于了解世界前沿的學科知識。他曾經在天津大學學報上發表了《輪廓計的主要線路》、《量儀杠桿機構的儀器方程式》等文章。從1959年開始,他開始招收研究生,培養了一批儀器儀表骨干力量,為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。
  “文革”開始后,吳又芝被誣蔑為“黑幫”、“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”,并被多次進行批判。但他依然兢兢業業、認真負責,長期帶病堅持工作。1974年7月,他因長期的迫害而病死,結束了自己短暫而又光輝的一生。

 

 

 

全球化工設備網(http://www.kw0750.com )友情提醒,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:全球化工設備網!違者必究.

標簽:吳又芝 儀器儀表

分享到:
免責聲明:1、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,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,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。
2、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!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:+86-571-88970062
主站蜘蛛池模板: 会理县| 海安县| 普兰店市| 武安市| 桑植县| 会同县| 蓬安县| 夹江县| 惠东县| 景泰县| 基隆市| 中宁县| 连江县| 金塔县| 澄江县| 河曲县| 沙湾县| 厦门市| 镇远县| 遂平县| 水富县| 冕宁县| 东安县| 焦作市| 衡阳县| 新沂市| 潮州市| 崇信县| 睢宁县| 睢宁县| 天柱县| 开鲁县| 乌拉特中旗| 营山县| 华安县| 乐安县| 丹寨县| 海淀区| 清远市| 体育| 织金县|